本站新闻

如何让你的孩子告别“学盲”-给你一把《学习力》的钥匙

 
editoradmin的头像
如何让你的孩子告别“学盲”-给你一把《学习力》的钥匙
editoradmin - 2017年11月29日 星期三 15:47
 


未来学家 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说过: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但我更愿意去用另一个词“学盲”来定义那些不会学习的人。因为不会学习的人缘于不知道如何学习,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无论怎么学,都无法理清知识的逻辑结构,这些正是面对学习而感到“盲”的表现。 

为什么会有“盲”的表现呢?我想到了一个词 “Power of  Learning”(学习力), 这不只是学习动力的意思,为了更准确的定义它的内涵,我从Google上搜索了一下,看到了Harvard商学院William C. Kirby 教授在《学习力》一书中这样说: “如果非要给学习力下个准确的定义,学习力应该可以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但我觉得更准确的学习力的定义可以包括如下:

l  学习兴趣     (Interest)

l  学习动力   (Motivation)

l  学习方法     (Methods)

l  学习习惯   (Habits)

l  学习能力     (Capabilities)

l  学习毅力   (Perseverance)


6个单词的组合为IMMHCP,  与他的英文发音相近,我给它的中文名为“爱每科”。


父亲的算盘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今天,我们要谈的是‘学习兴趣”,我的数学成绩从小学到大学,到后来留美读研究生,从来都是全班乃至全年级第一,并且是那种把第二甩几十分的绝对第一,在美国时,被教授们称为数学天才,这一切都缘于我对数学的兴趣,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数字之间的关系充满了兴趣,除了课堂上学的那些人人知道的公式和定律,我自己研究和发明了很多数学公式和关系并把它们应用在解题中,于是每天晚上,我的同学们都喜欢聚到我家里听我讲如何解题,从初中起,我就成为了小小数学老师。那么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数学呢?从我上学的第一天起, 每天晚上当我坐在一张方桌上写作业时,父亲就会拿着他的算盘坐在同一张桌子滴滴答答地算着他的帐(他是一个小会计),父亲的算盘玩的那是超级神啊!有时候他会停下来,把数报给我,让我和他同时开始算,我用口算或笔算,他用算盘,基本上,每一次我都会输给他的算盘,为了征服父亲的算盘,我开始不甘心于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我自己开始研究怎么才能算得快和对,就是这种想去征服的动力,我很快找到了很多数与数之间的有趣的关系,在后来的“比赛”中,开始赢父亲了,每一次当我赢了,父亲和我都哈哈大笑!而这种赢的快乐,又让我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各种比赛的名次...我很幸运,是父亲不经意间培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 


好了,我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了,下面我们还是来来听听William Kirby教授在《学习力》一书中如何看待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 (Interests)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Kirby 教授说,兴趣是伟大的导师。兴趣就是学习力中最充沛、最快乐、最轻松、最美好、最活泼的品质。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成功的第 。

在有些教育者的心目中, 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才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关注学生的兴趣, 则是偏离了正确的教育轨道。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习的兴趣, 世界上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他也是没有用的。别人无法替他去感兴趣, 再优秀的父母和老师也无法把兴趣强加给他。兴趣才是学习中的必备的条件,它常常可以把非常枯燥的课程内容变成活泼、有趣的东西。正像雅克·玛丽泰恩在他的《教育向何处去》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  “学习的内容永远也不应当作为僵死的东西去消极地或机械地接受。这种僵死的知识只会使人的头脑变得呆板起来。相反地,学习的内容应当通过兴趣使之成为大脑的一部分,这会使大脑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就像扔进火炉中的木头, 这块木头也会成为火焰,使炉火更旺。”

就像达尔文一样, 他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兴趣激发了他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大热情。他开始到郊外收集各种动植物, 然后认真地制作成标本。中学毕业后,达尔文应父亲的要求去了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 因实在没兴趣而中断了学业,后来又转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但达尔文仍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阅读生物学书籍和采集动植物标本上。他曾在自传中回忆说:“在剑桥的时候, 没有一项工作比收集甲虫使我更为热心,更感兴趣了。” 后来, 也正是这种对生物学的强烈兴趣驱使他在 1883 年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举世闻名的环球考察,最终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达尔文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是分不开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促进了学习成功, 学习上的成功又会提高学习兴趣, 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对学习厌腻, 学习必然失败, 学习失败又加重学习上的厌腻感, 形成恶性循环。因此,  我们在这里有必要讨论如何打破这种怪圈, 让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在讨论学习兴趣的问题时,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两种截然相对的说法。许多教育者一面谆谆教诲学生“不要凭兴趣去学习”,“必要学习的东西, 没有兴趣也要学”, —面又主张“要注重兴趣”,“没有兴趣,学习就是一件苦事”。

其实, 这两种说法并不是绝对对立的, 因为, 学习兴趣是既可以改变,  又可以培养的,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 幼年时期对音乐并不是很感兴趣的, 他父亲聘请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来教他钢琴和小提琴, 并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他才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大师。因而, 任何学习的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

在现实中, 我们需要学习的课程往往不只一门, 各门课程不一定都使自己感兴趣。即使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学科中, 也不是所有内容都是有趣得使自己乐意去学。甚至有人认为, 在学习中, 并不是一切都可以做到富有趣味的, 其中必然会有、而且是应该有一些枯燥的东西。显然,  对于那些我们兴趣不大, 而又必须学习的东西, 只有设法培养起自己的学习兴趣。

然而, 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兴趣呢? 这是一个在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我也只能根据我的经验来简单地谈一谈。

首先,  我们要搞清外界输入的哪些信息可以使人们发生兴趣,或者说发生兴奋及愉快的感觉,哪些信息又可以使人抑郁或者感到厌烦。有意识地输入前者, 排斥后者,  则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则。具体说来:



新鲜的刺激比重复的刺激更容易使人兴奋


在一切学习活动中, 初学者往往是从模仿开始, 好像是小孩子学走路。由于入门是一个飞跃, 从未知到知, 从不会到会,最初模仿的东西都是新鲜的, 自然有一番情趣。但是,如果模仿性的学习持续太久,那么兴趣就要衰减。

所以, 在学习时,要不断提出新问题, 或者不断显露出问题的某个新方面。这会使自己受到新鲜的刺激, 从而使兴趣油然而生。



生动形象的比平淡抽象的有趣

当遇到平淡无味  而又必须学习的东西时,如果把它们与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相结合, 则能提高学习的兴趣。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在对孩子们教外语时从唱外语歌、听外语唱片开始,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记外语单词本来是十分枯燥乏味的事,但它一旦与音乐相结合,就显得非常轻松, 能给人以愉快、舒畅的感觉。   


 节奏感强的东西比单调的东西有趣

哈佛的教授在给学生上阅读课的时候, 经常会给一些文章谱上节奏感极强的曲子, 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遇到了一篇比较晦涩的文章, 你也可以试着给它谱曲, 通过韵律与节奏来提高自己的兴趣。


真实的东西比虚假、遥远的东西有趣

曾经有一些学生利用录音机把书本内容转变成自己的声音,以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有些书刊内容繁杂,或已看过多遍还是懵懵懂懂,再也提不起兴趣。此时可以改用朗读一遍并加以录音的方法,这样便把原来“要看的”变为“能听的”,而且是自己的声音,当然会有新鲜、亲切的感觉,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当学生自己步入“逼真”的环境之中时, 他们就会不再以学习为苦事了。


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原有知识水平相适应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 原有知识水平高的人看太浅而易懂的书, 因为得不到多少新的信息, 也就不会感兴趣; 相反,原有知识水平低的人去看太难的书, 因为过分地吃力、紧张,就容易过早感到疲倦, 亦很难激起兴趣。

对于这一点,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还不支持学生自己在一些课程上选择。但相信随着教育的改革,未来是有这种可能的。


学习内容与实际需要相适应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当自己要学的科目很多或者想看什么书难以决定时, 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 兴趣很快就会培养起来。比如, 我们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 就马上到图书馆去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办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二天自己求知欲望最强的时间, 从头到尾耐心地读下去。日积月累, 不但能读到很多书,而且兴趣会越来越大。

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 之所以有助于兴趣培养,一是因为目标明确而且近在咫尺,注意力容易集中; 二是因为它见效快,当看到自己已经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 每个学习者都会兴趣倍增。

希望这些方法能使你尽快地培养出学习兴趣, 从而帮助你的孩子脱离原来学习枯燥的窘境。

 


扫描关注k12eee微信公众号,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此文的导言部分作者:Lucy Chen

《学习兴趣》部分摘自William C. Kirby的《学习力》一书。

图片来自网络